洋西山北拾福份:龙海榜山镇洋西村山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-广平宣王拾福份
福建漳州龙海产地宝:洋西山北拾福份,龙海榜山镇洋西村山北社非物质文化遗产-广平宣王拾福份。“拾福份”历时三天。唱社戏、拜祭村庙供奉的广平宣王后,村民们通过问卜的方式选出一头“福猪”牵到庙前,用红丝线把两朵花系在一起,搭在“福猪”脖间。随后,村中有威望的长者对着“福猪”叩头跪拜,巡酒三回。入选市级第二批非遗名单。
每年农历六月一十五日,是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山北社村民在村内广平宣王庙(始建于宋,历代均有重修)举行极具特色的民俗仪式“拾福份”活动的日子。这一传统民俗已传承了七百多年。
广平宣王庙是宋代中期始建于观音山下山北社,为村中郑氏、徐氏共奉神庙。广平宣王确有其人,姓姬名静,生于西周末年,是一位能文善武的清官,曾为闽中地震受害黎民赈灾。
广平宣王后奉旨赴岭南平叛,在战斗中阵亡,黎民塑像祭祀。郑氏源出姬姓,入漳始祖幵拓龙溪山北,其后裔出了朝官,因此迎姬静庙香火分祀。
选大猪
宋高宗年间,莆田著名文士“南湖三先生”之大房郑露之后郑伯可,因逃难携妻儿至漳州龙溪县(今龙海市)九龙江西溪畔观音山麓,拓地建居,设塾教习。不久人丁兴旺,渐成村落。
山北村郑氏沿习袓地河南奉祀姬静为四境保护神的习俗,加之姬静是郑氏的直系族亲(郑氏先祖为姬姓),即建庙祭祀。
后来由于山北郑氏繁衍迁徙至龙溪、南靖、漳浦、泉州以及广东、贵州、浙江、江苏、台湾、港澳以至东南亚一些国家,山北遂成为数十万郑氏的袓地,逐渐形成了为鼓励繁衍后代而告知周族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一一“拾福份”。
切肉块
山北民俗仪式“拾福份”形式古朴典雅,民间信仰氛围浓厚,参与人数众多,举办时间固定,方式雅致。此民俗印证了中原地区向闽粤沿海大规模移民的史实。
山北民俗仪式“拾福份”,是以崇拜血缘祖先姬静(广平宣王)为载体,以广平宣王庙为平台,以“拾福份”(分猪肉、寿桃)为核心内容而开展的系列民俗仪式,在闽南地区有一定影响,对研究闽南移民史、开发史有重要的口传史学功能,对建设和谐社会、倡导民主平等也有现实意义。